亚运村片区需在 24 个月内完成 21.5 公里地下综合管廊建设,涉及 1200 余座污水检查井的预制任务。传统现浇工艺存在工期长、精度低、渗漏风险高等问题,难以满足亚运工程 "毫米级" 施工标准与 IP68 防水要求。为此,项目团队引入智能模具生产线,构建从设计到运维的全链条数字化体系。
BIM 协同设计
基于三维建模技术,实现检查井与管廊结构的精准对接。支管接口定位精度达 ±0.3mm,井框与路面高差控制在 1.5mm 以内,确保车辆以 70km/h 行驶时无颠簸感。模具内置应力传感器,实时监测混凝土凝固过程,保障构件强度均匀性。
智能生产线集成
采用 AGV 自动转运系统与机器人喷涂脱模剂,单井预制周期从 72 小时压缩至 24 小时。通过 RFID 芯片追溯系统,记录每套模具从生产到报废的全生命周期数据,产品合格率提升至 99.2%。
生态化功能融合
模具预留标准化接口,集成液位传感器、水质监测仪等智能设备,实现检查井与智慧水务系统的无缝对接。部分检查井采用带植草孔的生态型设计,年消纳雨水量达 30 万立方米,同时表面光催化涂层可实现藻类自清洁。
数字孪生管理平台
开发地下管网数字孪生系统,实时显示检查井水位、水质等参数。通过 AI 算法预测管网故障,将传统人工巡检效率提升 60%。在长河街道试点中,系统 3 分钟内完成污染溯源,2 小时实现问题闭环。
智能巡检机器人
部署自主研发的轨道式巡检机器人,可在管廊内完成高清影像采集、气体检测等任务。通过 5G 网络实时回传数据,结合 BIM 模型实现三维空间定位,保障 24 小时全天候安全监控。
- 工期与成本优化:较传统工艺提前 45 天完成建设,全项目节约成本超 8000 万元。
- 质量标准提升:检查井抗震设防烈度达 7 度,通过 "杯水不溢" 测试验证路面平整度。
- 绿色技术创新:预制工艺减少现场建筑垃圾 90%,配套海绵设施年削减污染负荷 35%。
- 模式复制推广:相关技术已应用于成都大运会、西安亚洲杯等赛事场馆建设,推动市政工程向智能化、生态化转型。
杭州亚运村污水井模具的创新应用,不仅为赛事提供了坚实的地下保障,更标志着我国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进入 "预制 + 智能" 的新阶段。随着城市更新与海绵城市建设的推进,这种高效、绿色的建造模式将持续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。